(中名联何欣欣报道)中名联书画家屈万荣走进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馆

如果您也想让我把您和您的作品推荐给更多优秀企业家订购和收藏。
请您联系我(微信同号)17801275827 何欣欣
中名联书画家屈万荣走进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馆
【本报讯:中名联国际】2025年4月11日,湖北宜昌的杰出画家屈万荣,在中名联的精心推荐下,带着对文化交流的深厚热情,走进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馆,为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带来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中阿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又一见证。
屈万荣在阿拉伯国家联盟 驻华大使馆
屈万荣与驻华大使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亲切握手
屈万荣老师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及大使馆工作人员展示了他的代表作品《八月抓》。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国南方水果的丰饶与美丽,寓意着中阿两国财源茂盛、幸福指数长流不断的美好愿景。屈万荣老师通过这幅作品,不仅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表达了他对中阿两国友谊与合作的美好祝愿。
屈万荣在阿拉伯国家联盟 驻华大使馆
中名联刘秀华(左) 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大使为屈万荣颁发《中阿友谊使者》收藏证书
《中阿友谊使者》收藏证书
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大使对屈万荣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高度赞扬了中国艺术家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并强调文化传递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对于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使表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为阿拉伯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通过这些作品,阿拉伯国家人民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大使也对中国艺术家传递的和平与美好理念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这与阿拉伯国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高度契合。
屈万荣在阿拉伯国家联盟 驻华大使馆
为了表达对屈万荣老师作品的珍视与尊重,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大使不仅现场将其作品精心珍藏,还郑重地为屈万荣老师颁发了《中阿友谊使者》收藏证书。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屈万荣老师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标志着他成为了连接中阿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他的作品和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屈万荣老师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了阿拉伯国家的朋友们,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名联何欣欣(左) 画家屈万荣(右)
屈万荣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非常荣幸能够与中名联团队携手合作,共同为推广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感谢中名联集团戴本领先生的热情邀请和精心安排,认为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融。屈万荣老师还表示,他将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更加坚实的桥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中名联签约画家屈万荣使馆文化交流
此次走进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大使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开创了湖北宜昌夷陵区艺术家走向国际的先河,更为家乡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家开辟了一条国际贸易通道和渠道。屈万荣老师表示,他们将会把艺术造诣产生的影响力转化为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动力,为推动中外经济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屈万荣与北京暹罗瑝家生物公司梁总合影
下午,屈万荣一行又走进了北京暹罗瑝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场轻松愉快的笔会活动。企业高管梁总观看了笔会现场,对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创作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还当场预付了书画订购的定金,并与艺术家们合影留念,为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艺术简历:
一、基本信息:
姓名:屈万荣 出生年月:1959年
籍贯:湖北宜昌夷陵区
身份:屈原后氏第七十二代孙,农民画家
二、个人经历:
屈万荣出生于宜昌市夷陵区金狮洞乡的高山上,自幼记忆力超群且对绘画抱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他学习了木匠手艺,并在从艺9年后转行成为家电维修工。在坚守20平米的家电维修门面的同时,他不断钻研油画描绘手艺,凭借自学和女儿的美术书作为教材,逐渐积累了十万余张草稿。
三、艺术成就:
1. 自学成才:屈万荣没有接受过一天的绘画专业培训,全凭自学成才。他的画作题材广泛,包括伟人画像、乡土人文、民俗风情等,风格朴实而富有内涵。他注重让乡亲们看懂画作,同时追求创造力和内涵。
2. 毛泽东绘画:为了画好毛主席,屈万荣分解主席形象进行练习,一个耳朵都要画上万次。他完整的主席像画了十几万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3. 油画转型:在宜昌市知名画家谭小波老师的指导下,屈万荣转型画油画。谭老师评价他的画作具有农民独有的纯真和质朴,具有很强的现代派意味。
4. 反腐打虎图:2015年,屈万荣创作了一幅反腐的“打虎图”,以两只长着人脸的大老虎为主题,表达了反贪的决心和期望。这幅画意外走红,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5. 抗战题材画作:屈万荣还创作了《最后的国门医院》等抗战题材画作,以纪念抗战历史和感恩当下的和平生活。他多次走访当地亲历过宜昌抗战的老人,以确保画作方位的准确性。
6.大型画作与系列作品:屈万荣创作了多幅大型画作,如《石牌抗战》(15米x1.8米)、《血战黄花朱包山》(10米x1.7米)等,以及《最后的国门医院》等千余幅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热情。
7.民间故事系列:屈万荣还创作了民间故事500幅,通过画作讲述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文化传统。
8.申遗系列作品:屈万荣计划将部分作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小石碾子》、《纤夫的爱》等,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9.每晚一画与历史篇:屈万荣坚持每晚创作一幅画作,并创作了历史篇《革命先烈夏明翰》等作品,通过画作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
四、艺术特点:
屈万荣的画作风格朴实而富有内涵,他注重表现乡土风情和民俗特色。他的画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他通过画作传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历史的铭记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五、社会影响:
屈万荣的画作和故事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打虎图”等作品走红后,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他的画作不仅展示了个人才华和艺术追求,更传递了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的事业。
六、荣誉奖项:
1. 宜昌市夷陵区第二届“夷陵·劳动美”电力杯职工文化艺术展:屈万荣的油画作品《猎狐行动》在该活动中被评为美术类三等奖,体现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 纪录片与抗战系列作品:屈万荣的抗战系列作品《望山心叹》(曾用名《日军在黄花两河口》)被纪录片《碧血千秋》战地寻访拍摄所收录,成为该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张家口村农民画家与《最后的国门医院》等项目的关注。
3. 环球时报英文版新闻人物:2015年,屈万荣入选环球时报英文版28个新闻人物,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多家媒体报道:屈万荣的红色政治题材作品被《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外文版、《湖北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等多家媒体刊登,展示了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社会价值。
5. “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荣誉称号:2022年10月,鉴于屈万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艺术家作品收藏价值和诚信意识树立行业典范中的积极贡献,他被授予“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荣誉称号。
6. “2022德艺双馨艺术名家”称号: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中,屈万荣以辉煌的艺术成就热情讴歌新时代,被评为“2022德艺双馨艺术名家”称号。
7. 《金牌艺术家》学术交流泰国游二等奖:2023年,屈万荣在中国商业联盟举办的寻找2023年度“金牌艺术画家”专业推选评比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有机会参加泰国学术交流游。
屈万荣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积极社会贡献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诠释。
艺术创作:
《屈子出征》
《屈子出征》:有着独特而震撼的魅力。画面色彩浓烈,橙红与深蓝等色调交织碰撞,似是历史风云在画布上翻涌。人物与车马的形象塑造极具张力,屈子身姿挺拔,在战车上执戈挺立,眼神中仿佛透着坚定与决然,身旁将士们神情肃穆,车马奔腾之势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即将奔赴战场的紧迫感。
画作笔触大胆豪放,线条灵动且富有变化,勾勒出的不仅是人物与器物的外形,更传递出一种激昂的情绪。背景的处理虚实相生,既展现出广袤大地的雄浑,又在朦胧间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感。它不只是一幅描绘出征场景的画,更像是一首凝固的史诗,将屈子的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让人在观赏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昂 。
《石牌抗战》
《石牌抗战》:石牌抗战的画作,宛如一部立体的历史典籍,满溢着厚重与激昂。色彩运用上,虽没有过度的绚烂,却以质朴的色调营造出战争的凝重氛围。暗沉的底色如同那段压抑的岁月,而亮色的点缀恰似战士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战士们身姿矫健,眼神中透着无畏与果敢,每一道线条都在诉说着他们的坚毅。他们或持枪冲锋,或奋力抵抗,动作姿态各不相同,却都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场景布局紧凑且富有张力,硝烟弥漫的战场、交错的枪炮,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作没有流于表面的渲染,而是深入骨髓地传达出石牌抗战中那份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与传承,让观者在欣赏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真切感受到先辈们的英勇与担当,从而对历史多了一份敬畏,对和平多了一份珍惜 。
《人类生命共同体》
《人类生命共同体》:画作,宛如一把独特的钥匙,开启了通往深邃思考的大门。画面中,地球占据着显著位置,它被线条缠绕,像是被复杂的关系网所牵连,寓意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色彩运用大胆而巧妙,暖色调与冷色调交织,既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又透露着危机与挑战并存的现实。画中的形象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与周围紧绷的线条拉扯,恰似人类在构建共同体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以超现实的表现形式,让观者瞬间从日常的思维惯性中抽离,直面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深刻命题。画作就像一个无声的呐喊,呼吁人们打破界限,携手共进。在这一方画布上,艺术不再是单纯的美学表达,而是承载着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让我们在凝视中,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关联,思索构建美好共同体的可行之路 。
(中名联何欣欣报道)